【视频】破壁出圈!这套“网红村”穿搭 为何亮相贵州省博物馆?

2021-02-23 15:35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应腾 实习生 郑曦)连续7天发出接待预警,共12万人次打卡!2021牛年春节,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的毕节新仁化屋村,因为火爆的人气,逆袭成为“网红村”。

  “网红”的影响力不仅在当地持续,其效应还在延展。

  在98公里外的贵州省博物馆,春节期间,日均4000余人次进馆“打卡体验”。其中,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苗绣,成为观众“必打卡”的游览项目。来自“网红村”时尚穿搭临展区,在满足观众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更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

  一套“网红村”穿搭,为何引观众关注,成为“去贵博非看不可的展区”?

贵州省博物馆化屋基临展区

  “30多年前,贵州省博物馆的老专家们,就到当地征集过苗族服饰。”时隔30年,沿着前辈们的足迹来到化屋村,看到悄然变化地服饰,触摸到衣服上凸起的苗绣时,贵州省博物馆文创部设计师石叶杏又一次被触动,“这是苗族手工艺,给人时间上的价值感。”

时隔30年,贵州省博物馆再访化屋村(图:贵博江钊)

  据记载,化屋苗寨的苗族是“歪梳苗”支系,从服饰上看,归属“菁脚式”。在穿着打扮上,他们很少用银饰装扮自己,或因如此,他们把对生命的理解,民族发展的变迁,放在了刺绣和蜡染上。

  “刺绣和蜡染,是当地苗族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也是他们独特的文化符号。”石叶杏说。

化屋村蜡染手艺人杨艳绘制图案有八瓣花、山水纹等图案(图:贵博石叶杏)

  没有文字的民族,更擅长用心去表达。苗绣,成为苗族最真情生动的文字,而服饰,就是苗绣的代表作。

  来,跟记者一起

  解码化屋基苗族服饰的时尚密码!

  借物随心、追求灵性。时代在变,化屋人的审美也在变。

  随着当地的杂居、融合和小规模迁徙,化屋村人的对艺术与文化的理解、认知,和既写实又抽象的创作力,也在不断变化,服饰的制作工艺与纹样相继出现新形式。其中,蝴蝶纹是“露脸率”最高的纹饰。

  色彩是情绪的表达。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服饰色彩搭配上,当地人更喜欢代表开放的暗橘红色,如今,他们更爱以代表纯洁、光明的亮白色为主色调,并搭配红色的花边布条。”对此,石叶杏认为,化屋村人在服饰色彩搭配的变化,也隐含着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

  苗族蜡染技艺历史悠久。而化屋村人更偏爱彩色蜡染,图案以曲线或直线的几何图案为主。抽象的纹样,也诉说着苗族人民迁徙的历史和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苗族文化不仅要“绣”出来,更要“秀”出去。重焕活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传承和传播。

  在2021年春节来临前,贵州省博物馆开设化屋基临展区,看似借力“网红”效应的背后,则是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

黔西化屋苗族女性服饰(图:贵博石叶杏)

  “贵州是民族文化大省,贵博有着丰富的民族文物收藏。”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告诉记者,借力总书记点赞贵州苗绣的文化效应,贵博一方面将对馆藏民族文物进行系统梳理,适时开展田野调查,推出相应的展览与活动,持续讲好贵州民族文化故事;另一方面,将陆续引入包括化屋村苗绣在内的民族产品,利用博物馆的平台,推动产品的销售,同时积极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探索、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化屋苗族,牛年“出圈”

  当博物馆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用收藏讲述传承的故事”,“破圈”,成为促进文化自信与流量的“双丰收”的关键。

  “接下来,贵博将持续推出‘考古贵州’‘民族贵州’‘生态贵州’等原创展,不断讲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贵州故事。”李飞说。

  记者:应腾 实习生 郑曦

  编辑:郭邱磊

  编审:田钰琳

  审签:张超

作者:记者 应腾 实习生 郑曦 编辑: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