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摄影家陈钢作品入围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

2022-09-30 16:23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田钰琳)9月28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的“2022·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193组入围作品名单揭晓,贵州摄影家陈钢作品《寓言的回归——昆明顺城古街的影像叙事(1999-2022)》入围。

  陈钢是陆军少将、军旅摄影家、贵州省军区原副政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六届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数十年坚持用相机记录火热军营生活和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生活的变化,出版多部摄影专著,摄影作品在军内外展出并多次获奖,其《影像见证——一座古城的历史变迁》摄影展于2018年在贵州美术馆展出,并被该馆收藏。2022年再次在贵州美术馆举办《一个军人的视野:陈钢摄影精品展》。

贵州摄影家陈钢

  此次入围作品《寓言的回归——昆明顺城古街的影像叙事(1999-2022)》是陈钢采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民族影像志的记录范式为手段,用20年左右的时间,比较完整和准确地记录了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昆明顺城古街的原始风貌和人文特点以及它一步步改变的过程。

  据悉,此次双年展以“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征稿主题,自今年2月1日征稿以来,共收到有效投稿作品1402组(共23513幅),投稿作品围绕“文化遗产”“家园与生计”“信仰与传承”“人与自然”等议题,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出中华各民族的当代生活样貌,呈现出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变迁,留存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记忆,深刻传递出影像中的人文关怀。

  评审委员会将从入围作品中评选出20组入展作品作为优秀代表,在“2022·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隆重推出“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评选结果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布。同时,所有入围作品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

  寓言的回归

  ——昆明顺城古街的影像叙事(1999-2022)

  (部分作品展示)

  昆明顺城街是一条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82年)沐英平定云南后,在昆明修建云南府城,夯土砌砖建起了砖石城墙。后来,百姓们在南城门外通向小西门的便道边搭起窝篷,一边休息,一边做些小生意,南来北往的人群逐渐在此形成了气候。到了清代,这里已是“房屋栉比云连,货物堆山塞海”的商贾云集之地。它与“忠爱”“金马”“碧鸡”三座古牌坊比邻,还成了闻名遐迩的游玩胜地,这也就成就了昆明古城丽正门外这延续数百年的烟火。然而,更为奇特的是,在儒、道、释的宗教信仰极其繁盛,号称“佛土”的昆明古城,这条街却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下来,顺城街也成了古城一道具有鲜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1990年代末期,传说这条古街要拆了,它的命运会不会与昆明城其它古街一样,被时代抹去所有的痕迹?我带着焦虑和急迫的心情,从1999年开始用相机记录这条古街的变化,用田野调查方法,以民族影像志的记录范式为手段,用20年左右的时间,比较完整和准确地记录这条古街的原始风貌和人文特点以及它一步步改变的过程。最庆幸也是最遗憾的是,这个过程让我见证了顺城街从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所支撑的古老繁华到无情衰败,再到彻底消失和涅槃重生的过程,从图像人类学的角度系统地见证一个历史过程和其中我的影像的角色定位,让我唏嘘不已。同时也引出了我对此的文化拷问。

  2004年,在古老的忠爱坊下,早起的春城人正骑着自行车走在上班的路上。这座在明朝宣德年间就建起的牌坊已经在这里断断续续地耸立了700多年,只是战乱和灾祸使它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如今这座牌坊与金马、碧鸡古牌坊一道,于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这里,既是昆明古城南城门外一处名胜,也是繁盛数百年的顺城街的起点。

  2004年,我们还可以一览这条街的全貌。它东起忠爱坊下的三市街,西至五一路,全长694米。与靖国路、沿河路、崇仁街、南通街一道,组成了昆明最具回族特色的传统商业闹市区。

  2002年,一位回族大妈走过收市的靖国路市场。这里是顺城街区传统的牛肉批发分销市场,牛市在这里延续了百年,直到2003年这个市场被改造,这里的人们才告别了异味和嘈杂。

  2001年,在顺城街清真寺后街的一处小商品市场上,一位贩卖砂锅的农民正在向人们推销他的产品。当年在这条古街数条小巷中,这种杂货买卖随处可见。

  2004年,古街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最能体现出它的热闹和繁华。在高原明媚的阳光下,整条街人头攒动、美食飘香,外国游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世俗的场景生动地演绎出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

  2003年,热闹的夜市上香车美女招摇过市。喧嚷和热闹并不能掩饰顺城街的颓势,生成在现代时尚和资本等多重压力的夹缝,衰败的古街只能作无力的挣扎。

  2001年,顺城街50号又迎来了邻家大哥下班的时间。这种大杂院式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顺城街古老的街区,虽然缺少了现代居住环境的各种方便,但却保留了自古以来街坊邻里和睦相处的传统,使这里的生活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2004年,古街的小院里大多还保留着水井,百姓住在“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的天井中,浸润着街坊邻里的款款温情倒也自在。如今虽然有了自来水,但那种萦绕在水井边的温馨却一直驻留在居民们的心中。

  2004年,住在53号院阁楼上的汉族张大爹(云南人对上了年纪的老人的称呼)和妻子一道与回族邻居们和睦相处,日子过得自在安闲。

  2004年,回族沙奶奶曾有一处临街的小院,如今仍住在58号大杂院中。她与我讲起过去的故事如数家珍。

  2004年,老街小巷里的孩子在跳皮筋。如今的孩子已经不会玩这种当年流行的游戏。

  2004年,收废品和旧家电的小贩开始活跃在顺城街上,这条古街整体拆迁的大幕终于拉开。

  2004年,传统美食老店纷纷拆下自己的匾阁,他们即将和这条古街一道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已存在了数百年的顺城老街区的消失就像是发生在一夜之间那样,让人唏嘘不已。

  2007年,在顺城街的西头,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美食商城和楼盘率先建成,几位建筑工人向我摆出姿势让我拍照。

  2021年,几个时髦的回族女孩正穿梭于王府井商场各个时装店之间。这成了年轻一代顺城街人的生活方式。

  2021年,两对回族老人正悠闲地行走在飘荡着幽雅香水味的顺城街上,那条古街悠久的历史和那些烟熏火燎的人间烟火味已渐行渐远。

  2021年,一位回族女青年在顺城街一个商场的橱窗边玩手机。因为新冠疫情的冲击,王府井商场的“舞台”上也在反复地上演着封闭和开放的剧情。

  2018—2022,如今,我们已找不到任何可以一览顺城街全貌的角度,这条古街已被各种华丽的空间分割为无数复杂的现代组合体。我们在这里徜徉,时常不知自己来自何方,不知道是什么扼住了时代的命脉。只有在我的底片夹和硬盘中拾起历史的碎片,才知道顺城街的故事并不是寓言和传说。

一审:李桢

二审:郭邱磊

三审:张超

作者: 编辑:田钰琳